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走過二零一四

    有一個現象,每個粗心大意的人都會犯著:日期最後年份不知不覺寫了2014。或許在潛意識間,你也不捨得這個數字的離去。回想二零一四社會大事,此刻都來得特別渺小,佔中、反貪、航難……再重要的事,也抵不過時代巨輪的推進。當它劃過時間的一刻,每秒頓成歷史。不說這年間的大氣候、大動脈,回歸我這小小的個體。

    走過二零一四,原來我已經是一個中五生。升級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實,雖然只是名義上的不同,但由中四到中五的那一剎那,霎時覺得死線拉近了很多。過往得過且過、投閒置散的心態慢慢學會收斂,經常有把聲音在耳邊輕歎:時日無多,勿再蹉跎。課室裡面亦敵亦友的同伴大抵都明白他們日子將近,幾乎所有時間都在重複兩個動作:托頭和書寫。這種肅殺的氣氛與以往聒喋不休的可是大相庭徑,每一刻都在告訴你:勇往直前。

    當然,書生生活也不是毫無樂趣,至少你知道你和若干個有宏大夢想的人坐在同一個夾板上撐船;至少你知道沿途並不孤單,尚有勇士相隨;至少在大合唱的時候,你聽到最團結的聲音。

    走過二零一四,原來那些我在意的面容,都變老了。朝夕相對,家人的面容看不出有什麼改變。然而,一次聽見母親在鏡前抱怨魚尾紋深了、一次看見父親憔悴的鎖眉間,還有一次在探望外婆之時,她想了許久才喚出我的名字,我才懵然發現這些他們真的變老了。這些不經意的提醒,往往是最深刻、最難過的記憶。歲月是把殺豬刀,在你花樣年華之際,有些面容正在慢慢變老。每思及此,我便恨不得剎住那無情的巨輪。

    前兩天參與一個模擬口試練習,被問到香港人最重視什麼?選項有昨天、今天和明天。最後的共識就是恰恰就是明天。我們說到香港人會為未來打算、為了將來而努力現在、今天站出來是為了明天的生活,云云。是的,我們都喜歡明天,它象征著希望與開始。明天就是幾個小時后,和最美好的人迎接這個新開始吧。


    走過二零一四,另一個開始。讓往事俱成煙,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二零一五這個新數字,箇中必有快樂事。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陌生的故鄉——開平


這是我相隔一年半後再度回到我的原產地。和預期的一樣,它進化得驚人。這裡是開平,因碉樓而得名的僑鄉,同是我成長的故地。我不敢說我瞭解開平,只是希望借著我的記憶與我當下所看見的僑鄉做一個對比,僅此而已。

或許要由碉樓說起,這真得要感謝當年為了對付土匪、保衛家園而捐錢回鄉建碉樓的華僑。當碉樓成功申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傳來,領導人大抵也都隱約地意識到五邑地區將迎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迎來一批又一批的熱錢。還有些富遠見的人深切明白到,這只是發展的開端。這是一套模式,任何有價值的地區不會一夜暴富,它總得要有個引子,然後孕育出一個個發達的可能。房地產應運而生。

房地產可以說是一個地方起步發展與否的指標,開平的房地產恍如雨後春筍。走在城市裡的大街小巷,高端華麗的房地產廣告比目皆是,無論是千呎豪宅還是小型公寓,盡占每一個搶眼的地方。廣告以外,最為印象深刻的則是正在興建或剛剛完工的住宅公寓。你很少見到插針式高大上豪宅,而是一整片土地都是住宅區,有的甚至能自成一個小區,盡享超市、遊樂場、學校等社區配套。我不禁詫異僅一年半的時間,這些“春筍”竟然冒的這麼快。特別是近著“東匯城”的碧桂園,豪華別墅排山倒海,單單在裡面遊一圈已經有處於上流社會的感覺。這些超級房地產與三埠的舊城區形成強烈的對比,而我的記憶只停留在後者,是故映入視野的建築物顯得格格不入。這裡變得陌生了。房地產的副產品,也便是征地。一名同鄉的同學告訴我,村子被征地,談不合攏便衍生成對抗,止於後事如何,我也沒再追問。大概,這也是一個模式,你叫人微言輕的村民如何對抗背後有政府支持的大地產商?在軟硬兼施與金錢的誘惑裡,他們不得不讓步。

蓋那麼多房給誰住?

    當然,城市的人口不可能一夜暴漲,房子大多是給外來人住,更準確地說,是給未來將會在開平發展的人住。以我所知,近年來隨著工業園區的浩蕩降臨,象徵城市力量的高鐵也將會在開平設立車站。工商業與充足的房屋供應,加之以便利的交通系統,可以預知的是會有更多外來人口在本地買房子,無論是自住、度假還是炒賣。城郊開始漸漸擴展,本是城區邊緣的土地身價一夜暴漲。可以預知的是公共設施將會越來越多,以迎接人口需求。

伴隨著的當然還有那些用作消遣的場所。

夜晚走在街上,除了霓虹燈招牌多了以及潭江兩旁那些不知是否用納稅人的金錢所支撐的無謂燈飾,還有越來越多的夜店與西餐廳。夜店是每個發達城市必定存在場所,但擺在開平裡,似乎有點兒格格不入。總是覺得這破壞了淳樸的民風,鮮有荼毒年輕人的感覺。這也是人類的通病,一夜暴富後,迫不及待享盡榮華富貴,商家正抓住了我們強烈的物欲。然而在開平迅速的轉變裡,年輕人的消遣模式漸漸跟隨著社經地位轉變,由起初在球場上較勁、在書本中尋寶,到流連夜店。遺憾的是,偌大的城市,只見奢華消遣場所的冒起,卻還只有一間稍大的新華書店支撐著城市人的文化涵養。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又是倍思鄉的佳節,或許是我一直活在過去,開平變得越來越陌生。實際上不單單是開平,許多中國的二三線城市都已經享受到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成果,石屎高樓從天而降,這同時帶動了周邊縣城的發展。城市的轉變是必須的,我也不是什麼激進保育及排外份子,可是高端速度裡總存有副作用。然而國民素質的提升、本地文化的保育正是我們要反思的問題,而在追求速度與一致性的社會裡,我們往往只能舍舊迎新。縱然我們無法製造出政經社文環都各得其所的發展模式,但不妨想一想,我們哪裡是在建設開平,哪裡是在拆毀開平?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咖啡館的奇想


        這幾天我在思考一個問題: 到底未來有沒有絕對,又或,到底未來有沒有事情是絕對沒有可能發生?

        這看起來是個哲學疑難,但因缺乏時間尋找資料的緣故,我只能運用自己愚蠢的大腦斟酌一番。我為什麼無端端去想哲學這些會令人泥足深陷的疑難? 這要歸功於笛卡兒和前陣子Miss Lam於堂上分享李天命提出的理論。

        笛卡兒名句:我思故我在。我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因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這個解釋只能歸於那些勵志名言類的句子,以激勵讀者多思考。但只要稍翻典籍,你便會發現這個解釋和笛卡兒的原意相去甚遠,字面理解層次甚低。那麼笛卡兒想說什麼? 笛卡兒提出一個假設: 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虛假的,包括物質、空間、時間。在這個前提下,有一樣東西絕對不可能是虛假的:我正在思考所有東西是虛假的。笛卡兒的哲學理論從這原則展開,我思考所謂虛假,正體現了我的存在。

        第二個觸發點是Miss Lam提到李天命其中一個論點: 神不是全能的。李天命的論據為: 神不能製造出他舉不起的石頭。這個理論聽下去似乎頗合理,但實際上陷入了邏輯的死角,它強逼我們要接受其中一個條件:不能製造或舉不起。無論哪一個,都會說明神不是全能的。反駁這個理論的人認為神是全能的,但其不能完成一些犯邏輯錯誤的問題。這個回答略顯模糊。而照我一貫喜歡辯論的性格,當時對Miss Lam的回應是:神是全能的,只是以我們人類的智慧無法解決這個邏輯謬誤,但神可以。再想一想,神是既是全能,則能解決所有問題,包括超越我們邏輯及認知的問題。

         想必你也正在思考,這些非數理化的問題屬於哲學的一種,不能從數理學上推測出答案。然而不少人被“哲學”兩個字嚇怕了,再細分什麼什麼學派、什麼形而上學、什麼什麼基礎理論,莫不使人眼花繚亂。言歸正傳,未來有什麼是絕對的?有什麼東西是絕對會或絕對不會發生?未來之萬物皆有其變化的可能,只在乎機率的多少。我要論證的,是在人類認知之外,世界存有無限個可能性。舉一個簡單的“事實”:太陽明天會從東方升起,這句說話無可爭辯,理論上是百分之百會發生的,然則這個所謂的“百分之百”,實際上也只是人類憑經驗及認知所得出來的推論,而並非一個事實。事實只能歸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上,例如:昨天的太陽從東方升起,這是絕對的、無可推翻的。所以,“太陽明天會從東方升起”是一個機率較大的推論,況且你不能百分之百確保太陽內某些人類未知的領域產生突變導致太陽一夜間化為灰燼。再一极端例子,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同上,明天是世界末日的機率十分微(或許在2012年的機率會較為大些少)。但是你無法證明明天絕對不是世界末日,唯一辦法只有等明天成為過去,才能以事實論證。

         照此推論下去,未來種種,純為機率的遊戲,它無法捉摸,如光般虛幻無期,是一個沒有“絕對”概念的概念。處於未來的所有事情、物質,其自身便有存在於未來的機率,區別在於機率大大小,如明天下雨的機率或許是0.2,而明天是世界末日的機率或等於無限接近0。它們的共同點在於機率不等於0。

         未來沒有絕對,至少在我有限的智慧里沒有。如果從這個層面再推論,則我們可以說:“對於這個問題,未來可能會有人解決。”至於這句子是否絕對,我也無從論證。但無可否認,當下所做的一切,恰恰擴大或縮窄了未來某些事情的機率。學張家輝講句:“未來,就是下一秒。”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致富小談

猶記得去鄭州時,在高鐵上看了一本雜誌,其中一篇文章頗值得思考。裡面提到:縱觀中國當代的富豪,大部分都是混互聯網的,考互聯網發達。這些非暴發戶,具有前瞻性目光的富豪看中了互聯網的未來,投資有道,結果飛黃騰達。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幹掉上一代富豪創下的偉績。

    放眼當下,若你問我什麼統領著世界、什麼最具有發展潛力、什麼能堪比當時的“互聯網”,我必會答你是智能手機。蘋果發達了,三星賺到笑了,國產大大小小強大無比的國貨手機也相繼在這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美羹。智能手機的副產品——Apps 也隨之發達起來,創造出無數的發財機會,你看“神魔”就明白了。

    我要說的是我們這些非官二代、非富二代、沒錢沒樓沒車的N失青年,在以“時代”為單位的世界里,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先有前瞻性,才有成為富豪的可能。鬼唔知你阿媽系女人做人要有前瞻性咩。我同意,但“前瞻性”這個詞語很廣泛,我們必須擴大成功的機率,那些與時代進程無關的發展方向基本可以剔除,例如你想要在香港賣魚蛋賣到變成富豪,競爭太大,機率太少。我想要提出一個思考的方向:就以上兩個時代,即是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時代,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關聯性。互聯網的開闢實際上引導的智能手機的發展,人們由台式電腦連接互聯網到現在彈指可及,智能手機將互聯網普及化、簡單化、方便化,兩個時代的產品都是唇亡齒寒、缺一不可。簡單來說,智能手機是在上一個時代的基礎上綜合通訊科技而建造出來的新產物。基於前者的成功,後者的風險應該也相對較小。

    以關聯性的思維,以擴大你成功的機率。那麼與這個時代最有關聯最富前景的事業是什麼呢?我不知道。像我這些不懂得營商,不懂得經濟,只會吹兩句的人哪會有什麼真知灼見呢?但有一樣東西幾乎可以肯定:這個世界期待的不是一個新富豪,而是這個富豪為世界帶來什麼。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大考作文題三

(此為中四級大考中文作文卷第三題勞某應試完文,未作修改)





一位漁夫出海時駕駛著一隻小木舟,他邊朝著捕魚的海域進發,邊拿出望遠鏡眺望,見前方魚兒翻騰,心裡甚是歡喜。怎料不出數秒,身後一條兇猛的鯊魚一躍而起,奪取漁夫之性命。

人,往往只著眼於面前成功的光輝,而忽略身後潛伏已久的禍患,懊悔之時,為時已晚。金錢,名利,權位,乃至對於未來的憧憬,都使你的目光聚焦向前,忘記禍患。謂:“禍兮福所倚靠,福兮禍所伏。”禍福相依,乃不變之定律。

禍患,多在急於求成中悄悄形成。元朝外族統領中原,實行擴張政策,重武輕文,大興戰事,急於一統天下。其統治者只看到前方侵略所得來的虛榮,只看到侵略帶來的狂喜,而忽略了背後統治根基正被動搖。漢人民族主義之強烈,加上內政之腐敗,元朝終被朱元璋成功推翻。倘若元朝的統治者能夠放棄戎馬之爭,不急於擴張版圖,及時調整內政,他或能長治久安。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我們常常希望以最快的方法完成事情,被前方成功的光輝迷惑得目不轉睛,故加快行事速度。但君不見,身後的危機在你盲目向前期間已經漸漸形成,在你不警覺間,使你功虧一簣。是故凡事不可急於求成,以致忽略細節,待到發現之際,難免懊悔不已。

我們也常常在嘗到成功的滋味后,只懂得“瞻前”,而忘記“顧後”。明朝末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其首都,被喜悅、憧憬吸引了雙眼,不但樂而忘返,還急著為功臣賜職、大談政策。他渾然忘記了身後的清兵,終致失敗。現代中國的領導人,在嘗到改革開放政策下“粗採”以致經濟發展蓬勃的成功滋味后,全然無視對環境的破壞,仍以粗採之形式追求生產。知道近年,政治層終歸覺悟,明白此非可持續的發展形式,才加以修正。但試問破壞了的山水美景,能補救嗎?成功是最快樂的,也是最危險的。嘗到成功的滋味時,你更要小心,更要警惕自己,在心中暗忖:“我身後是否存有憂患?”驀然回首,你或會驚見禍患的鯊魚正在靠近。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那麼,我們該如何處世,才能夠避免禍患找上門來呢?我們必須要知道,禍患是自己種下的,也正因為我們忘記回首過去種下或忽略的禍,才是的禍患纏身。

是故,行事需謹慎。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行事前,你必要有全盤計劃,準備妥當,方可避禍。三國名將諸葛亮能七擒七縱南方大王孟獲,全因他行事謹慎,其稍有不慎,則誤蜀國之大業。當有全盤計劃,當禍患找上門時,你便不驚慌、不失色。所以,為人處世,在每一次行動前必先要遠慮,預計行事時可能出現的差錯,再定下應對之法,方能處變不驚,化險為夷。

昂首先前直奔時,記得回首。很多人在事業上甚是拼搏,眼裡只有前方的升職與金錢,而忽略了和家人共聚天倫的機會,最後家庭破碎,悔恨不已。很多人只看見前方權位耀目,名利奪色,以致用不法手段買官求榮,帶到惹上官非之時,才恍然大悟自己早已種下禍根。“忘記回首,盲目追求。”是我們常犯的錯誤。你必要銘記:“金錢名利等浮雲之物,正會使你雙目停滯,忘記禍根。”是故在你追求理想、奮勇向前之際,你必要不時停下來,回首望后,審視過去的不足,莫待到將要成功之時,才發現星星之火,早已燎原。回首,為處世之道。

若果那個魚粉事前之道出海會遇上鯊魚,繼而定出應對之法;又或他曾不時回首,發現危險,他或不至於斷送性命。

凡事不急於求成,以致種下禍根。進而嘗到成功的滋味,也要記得回首。行事謹慎,時刻審視過去,你方能平步青雲,無往不利。


現在,請你回首,你看見禍患了嗎?


總分:72 (By Miss Lam)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陽光與陰影


        一抹陽光照落你身,你是要面朝艷陽,還是俯視殘影?

        陽光和影子是自然界中不可分離的組合,它們共存於世間萬物之上。你不能離間光與影,但你有權選擇自己面對的方向。

        人生每一次挫折都是陽光與影子並存的時刻。考試失意、期望落空、痛失機會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你會責備自己無能,妄自菲薄。甚至放棄錦繡前程,一死了之。此刻你的影子在不斷放大,你的目光注視著那黑暗的殘影,甚是悲傷。辛亥革命成功之前,孫中山先生經歷了十次起義失敗,死傷無數,他能不悲憤嗎?可是他沒有過分放大失敗的暗影,而是面朝革命成功後的光輝。第十一次,他迎來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海倫海勒沒有被先天的缺陷征服,反而樂觀向前,積極追尋生命的光輝。每一次命運將你擊潰,請勿忘記轉身朝天,看,那成功的光芒正呼喚著你。請勿忘記,暗影外還有艷陽天。

        失敗時別放大陰影,積極求變,面向陽光才會遇上轉機。可是影子並非一無是處,它給予你的是提醒與教訓。人往往在陽光中迷失自我,沉醉於陽光浴中。變得驕傲、自滿、甚至疏忽大意。戰國時期,小邦吳國大王夫差因驕傲自滿、驕橫跋扈,終敗給曾經的手下敗將越王勾淺,飲恨而終。楚王項羽佔領咸陽後,被勝利的光芒遮蔽了雙目,忘記了後患劉邦,最後江山相送,烏江自刎。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陽光過於耀眼,只會令你緊閉雙目,而危機便於此刻降臨。每當你認為大局已定,成功之光輝映於面上的時候,請勿忘記轉身,俯視你的影子,除了能使你張開雙眼明辨時局,還能看見光輝背後的憂患與漏洞,還能看見自己曾經失敗的教訓,警惕自己別過於鋒芒畢露,心裡再暗忖一句:耀眼的光芒只是一霎,影子卻是永恆的追隨。

        看法決定心境,陽光與影子都是你成長的同伴,即便是你處於對立面的想法。可惜它們都是死物,其無能增進你的慧根或使你變得成熟。人在不同階段,面對陽光與影子的角度都不同,年幼時積極樂天,面朝陽光,放浪形骸;年青時壓力漸大,你開始注意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招擺;踏進社會,體會到了現實的殘酷,你會低頭俯視影子,歎息自己的無能,彷徨無助;到了老年,你把所有煩惱,所有悲歡離合送贈春風,面朝夕陽,快活餘生;到最後,你閉上眼,光與影都離你而去。陽光與影子,陪伴你一生,如此重要的兩個同伴,你該如何選擇角度?

        一抹陽光照落你身,你是要面朝艷陽,還是俯視殘影?這取決於你當下的狀況。失敗氣餒時,勿在陰暗處獨自哭泣,理應漂亮轉身,讓陽光為你注入新的希望;成功自滿時,勿在光明面自我擴張,理應黯然轉身,讓影子的當頭棒喝,戳下你的銳氣。人生的這兩個夥伴,給你鼓勵,教你反思。兵器雖利,揮錯了方向,只會自損其身。別忘記,陽光與影子是共存的,只面向一方,會使你一敗塗地,適時而變才是智慧的體現。

       現在,你懂得選擇了麼?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被訛傳的哈佛校訓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復旦大學的校訓是: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中山大學的校訓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名學府的校訓一向是每一位學者應有的學習態度。早前內地網路上一條關於校訓的段子迅速火紅,內容為“二十條哈佛校訓”。說到哈佛大學,固然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外國一等學府,其校訓必定“別樹一幟”,我們來看看數句已被人翻譯為中文的“哈佛校訓”: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學習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麼呢?
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投資未來的人是忠於現實的人。
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細閱這些校訓,字字鏗鏘,句句中的,一針見血,彷彿都是學者們的座右銘,讀後頃刻充滿能量,洗滌了內心的頹廢。但若果我告訴你,這些都是被訛傳的哈佛校訓,你是否還會有這種感覺?或許心裡馬上涼了半截。沒錯,網絡上盛傳的這二十條振奮人心的句子都不是哈佛大學的校訓,只是造謠者創造出來二十句句子,人們不認識哈佛因而以訛傳訛。但這些“校訓”並非毫無價值,並非泛泛而談。這些句子之所以能夠喚起我們學生的共鳴,引來網絡的瘋傳,是因為其道出了在學習路上的現實,其抽出了這些現實加以修飾,搖身一變成了一句句至理名言。“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夢。”這句被訛傳得最為厲害,打盹和學習,做夢和圓夢,利用因果關係形成了兩個強烈的對比,教讀者選擇要“做夢”還是“圓夢”。“今天不走,明天要跑。”要用明天的速度追回今天的懶惰,那麼你是要今天悠閒地走,還是明天拼命地跑?“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這是現實主義的體現,既然我們都無法逃避學途上的艱辛,何不把折磨看成享受?

既然這些句子早已經有他的價值,那為何要冠以“哈佛校訓”的名義呢?這是值得討論的地方,正因為哈佛大學象徵了兩個意義:權威和夢想。就前者而言,將這些句子賦予哈佛校訓之名,便馬上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威及無可爭辯的地位。誰會質疑出自哈佛這等一級學府的校訓?當這些“校訓”擁有了哈佛的權威,如同畫龍點睛,學識再高的人也不得不拜服。故此,冠以“哈佛校訓”之名大大地增強了它們的說服力。哈佛象徵的也是芸芸學子們的夢想,哪個學生不希望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我們現在奮鬥的目標大多是入讀一所著名的好大學,為日後的人生奠定基礎,而哈佛正是這些高等學府的其中一員“入讀一所好大學”這個夢想正是我們生存的動力。是故這些句子配以哈佛的名義,正喚起了你的大學夢。閱讀這些句子,恍如是哈佛大學對你說的忠告,恍如是你的夢想對你作出呼喚

造謠者,在這裡不是貶義,他出意也離不開激勵各位學子,為大家提供一種精神上的補給。不幸的是,謠言最終被人揭開,那些曾經被這些句子激勵的人知道後,必定傷心至極,原來自己的生命沒有得到哈佛的感召。對我而言,我更希望這些句子不被人揭穿,成為讀者心中“真正的”的哈佛校訓,或許它更能夠激發更多失意的學子重拾自信,或許它能夠令正在閱讀的你,真真正正踏入哈佛之門。這二十句句子的確能令人反思自己的過去,展望未來,如果能夠體會透切,它是不是哈佛校訓已經不重要了。

無論如何,這些句子都在告訴我們,踏上大學這漫長的學途絕不易走。今天我們浪費的時間,將是他日無法彌補的遺憾。我們絕對需要勇氣,排除萬難,堅持到最後。現在覺醒還未算遲,因為“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有人還在妄想一步登天,有人還在極力拖延時間,有人還在課室里打盹。還是那一句:“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你的大學夢!”


那麼真正的哈佛校訓是什麽?三個字:真理(Veritas

咖啡演進論

 大概是兩年前我開始愛上了喝咖啡,現在大概也成癮了,每隔兩天必須喝上一杯。對於咖啡的學問我皮毛不懂,只知道那種苦中帶甘的味道叫人回味萬分。有時在家裡咖啡癮起,即把兩勺子的咖啡豆放進手磨機,使勁地磨著,那股香味早已迫不及待地溢出,四處飄香。繼而把填滿咖啡粉的摩卡壺放在火上加熱,蒸汽隨即融匯咖啡的香味,從排氣孔中飄出,滿室都是咖啡的餘韵。這香味叫人難耐,恨不得馬上喝上一口,可想要享用一杯優質的咖啡是需要耐性的,待它蒸發完畢,一杯香濃的Expresso 就此完成。添上少許咖啡糖和鮮牛奶,在寧靜中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味,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咖啡的發源地似乎至今還沒有結論,不過古人視喝咖啡為一種享受是無疑的。意大利人喜歡以咖啡伴早餐,將煮好的咖啡混入牛奶,就是一杯簡單的卡布奇諾。又如中東阿拉伯、土耳其之地,喝咖啡的學問好比日本的茶道。阿拉伯人煮咖啡一般不過濾,以保留咖啡原有之香。阿拉伯人有時還會在咖啡中加入肉桂、丁香加以調味,品嚐時先要聞香,再小口細嚐。又如中歐的一些國家,人們喜歡在咖啡店中品嚐咖啡,配以一塊精緻的糕點,悠閒地渡過一個香氣四溢的中午。又如法國人喝咖啡除了講究咖啡的品質,還特別注重喝咖啡的環境與情調,以襯托出咖啡的高尚。每一個文明都有它享受咖啡的方法,把這些享受咖啡的文化結合起來,便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咖啡世界。

   時至今日,咖啡早已經成了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飲品。星巴克本來只是一所賣咖啡豆的小商鋪,現在發展成分店遍佈全球的咖啡王國,這都全靠都市人對咖啡趨之若鶩。古時人們把喝咖啡視之為一種享受,一種脫俗的享受。但現代人是否能夠秉承“享受”的傳統?無可否認,在一些路旁或樓上咖啡店中,你還能找到一些左手翻著一本書,右手拿著咖啡杯,享受時光流逝的人。但更多的是左手捧著一堆書,右手拿著紙咖啡杯,在馬路中疾步行走的心急人。更多的是在夜裡靠兩杯特濃咖啡維持生命,以趕功課趕工作的辛苦人。加之以咖啡越来越便利化,人們不用等待磨豆、蒸煮、過濾等繁覆耗時的過程,只要走進便利店,不同風味的罐裝咖啡琳琅滿目,任君選擇。購買這些罐裝咖啡,不再是爲了享受人生,而是要維持人生,咖啡漸漸成了一種精神的補充劑,咖啡因成為時代不可缺失的物質。咖啡商看准了這個商機,賺了個盆滿缽滿,可憐一群在社會中打拼的打工仔及在學業上拼搏的學生。

    現在一提起咖啡,你不難會聯想到熬夜、做IES這等晦氣的詞語。時代的巨輪下,咖啡早已經丟失了它本來的意義,新時代為它注入了新的釋義——忙碌與煎熬,它漸漸進化成這個時代的代表。這不禁令人想到,若果某一天咖啡在這個世界完全消失,世界是否會停止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