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2015結語

明天會開始寫錯日期,你看你潛意識都不想2015過去。

如果你能夠在我的句子中得到些啟發,我會很開心。我盡量不寫得那麼矯情。

學習兩三事:

我誠要接受,自己已經不是領先的赤兔,而是落後在主馬群中。希望我還能做一隻千里馬。

初中的時候曾經問鼎中原,現在可說是被發配邊疆。名落孫山告訴我:學業成績對一個人的意義就算不是成敗的彰顯,也必定是心理上的安慰劑和前途上的定向針。

因為名落孫山,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頻密地補習,之後明白:不要迷信所謂補習,過於信奉是另類的浪費精力和時間。特別是語文科,當一萬個考生都在背同樣的材料,會是怎樣的災難?

但我也認為,老師與學生也有"夾唔夾"的分別。直接不敬地說,就是教育事業裡頭,有一部分只是單純為了生活,有一部分有熱誠但不得其法。然而,不要埋怨任何人,就當這是命,勇者逆風而行,自己想辦法。難關越多,你越堅強。故此,有些科目如果我拿到好成績,我會很自豪。

古人每事問先生無可厚非,因為科技落後,獲取知識唯一途徑就是"問別人"。但21世紀,如果還是事無大小就問先生,那不是好學,只是另類無能。強人多用自己的方法找答案,因為過程會學懂更多。

曾經我也不喜歡學校的政策改動,但我從不讚同口誅筆伐。我相信每一位老師或是教育者,特別是觀中,不會以"玩學生"為原則,所謂的用心良苦有時會成了我們口中的十惡不赦。至於陸運會校長跟我說什麼? 一句話: 有些政策背後的原因是無法跟學生說的。說出來,你心服,不說,你對抗。我認同的是,佔中一代對權威壓根就是反感。

在自修室裡面,有人不是自修,只是在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玩手機、寫紙條或小聲說話,我相信你不會犯。另一邊廂,有人專注卻漫無目的地用熒光筆塗鴉筆記、重複做一些他已經熟爛的數學、或專研一些不合出題規格的閱讀理解。你的時間不多,別浪費在這些東西身上。

中六來說,如果在有價值的課堂非常眼睏,就馬上睡! 失去十分鐘比起你釣魚失去三十分鐘來得划算。

說到中六,最大的事情除了考試就是畢業,這是小學之後人生最值得留念的里程碑吧。所以,盡一切可能感受僅餘的中學生生活。


關於生活:

如果問我以前玩辯論的心得,就是真實生活中千萬不要和人辯論。

我現在知道其實成長也有臨界點,那是你切實地知道要為自己人生負責。即是說你想入大學的動力不僅限於名與利。而是知道要對人生負責,你必須混入去。

學術以外,受到別人質疑要四兩撥千斤。因為質疑的有兩種,而且只有兩種: 第一是你沒有權威,第二是你的錯是必要的。

自大與自卑都是必要的,但對強者自大,對弱者自卑。還有,進入考場前要自卑,進入考場後你要無限地自大,堅信我就是第一。所以你放心加紙。

說到自大,這也分層次。最高層次的自大不是你表現得你有多厲害,而是登峰造極,但表現出你很不濟。大智若愚,可以是自大的最高境界。而目前我還是處於低層次。

聖賢的說話,很多人就懂得背去考試,僅此而已。我想孔子很悲傷。上中文拔尖班,我才知道中國文化要用起來才有學習的意義。

感觸大者為大人,感觸小者為小人,全無感觸者,則是人形而入於草木矣。感悟是發掘出來的才最珍貴,別人說出來你再感悟,其實缺乏了感受。景物影影綽綽,用心尋找感悟,生活便處處是風景。

以前會覺得很多事情都很容易。當童夢過去,慢慢了解現實諸多限制,就算脫韁,野馬亦不敢奔跑,放棄嘩眾取寵。反叛過後,騷動過去,方知難得平凡。就好像你從別人的身影里看見自己的故事,然後不忍直視,暗忖著:"原來我果陣甘低b!"

這一年,有很多人要感謝。這一年,有很多事情我說了沒有做,或者是想了沒有做。這一年,香港與世界動蕩不安,應該慶幸你我能在平安與熱鬧中度過除夕。

time for the cliche: new year new Alan Lo!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晚 九龍灣M記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Level 1 中文系列】音樂盒



案:作文為中文寫作班第一篇作文,亦是唯一一篇非手寫的。既然有文本,也便在此分享,希望能夠互相裨補闕漏,并附上評分,以供參考。值得留意的是,此類題型基本不會再出現在文憑試。

音樂盒

尚記得許多年前家裡附近一條小巷裡面有一位鑄造音樂盒的老伯。每次放學經過他的小鋪子都會駐足細看櫥窗裡一個個精緻的木製音樂盒,不時還傳出單純卻美妙的韻律。久而久之,我漸漸和老伯熟絡了起來。

有一次,他請我進去一窺音樂盒的製作過程。老伯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在案上打磨木塊的專注,只見他用尺子在木塊上比比劃劃,然後按照線條用那陳舊的切割機分割出形狀來。他說:“音樂盒的基礎在於木盒,木盒有助於銅片發揮,聲音通過木盒變得更加敦厚、有層次。為什麼用木頭呢?因為木頭是軟質材,可塑性強嘛!”後來,我切實地明白到什麼是可塑性,我當要是一塊木頭。

有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事”,人貴在能學,方能改變,繼而能進步。而人之所以能夠改變,那是因為我們有木一般的可塑性。人生是犯錯的累積,回想起小學到中學,都是從無數次犯錯中吸取教訓,就造成當下的我。被師長責罵做事馬虎,所以我學會了認真;被旁人冷眼而視,所以我發奮圖強。我記得在中六那年,因為考試的緣故,沒有時間理會父母,直到某日我見他們頭上白髮星疏,方當頭棒喝領略到孝弟之重。人生可塑,這是我們上天的一大餽贈,它賦予我們改變的力量。每一次經歷都把人打磨一次,就如由一塊無用的木頭變成音樂盒不可劃缺的主體。因為改變,我們變得八面玲瓏,處事圓滑。

"你看,這是用作發聲的銅片,有人說銅片很重要,那都是不懂音樂盒的! 其實每一塊銅片都是一樣的,一樣的切割,一樣的大小厚度,重點在於這凹凸不平的圓筒轉軸,靠著它才能譜出不同的樂曲嘛" 老伯把銅片安上,再轉軸,音樂盒的靈魂就此完成。後來,我才明白到他說的還是人生。

"人人生而平等"西方哲學家盧如是說。你和我生來都只有一個軀體,一個靈魂,一樣的生理設計,一樣快慢的日月流逝。我堅信上天是公平的,每個人生本來都是一塊平凡的銅片。哇哇著地,牙牙學語,誰也不敢說你將會有什麼的大作為。然而為什麼我們有大人與小人之分,有偉大與平凡的別呢?上天賜給你平等的軀體,關鍵在於你如何譜出生命的樂章。歌德曾言:“人生不在乎長度在乎密度。”人生之道就應當是充滿經歷,充滿闖練。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司馬遷遊遍中國編成史記;就是唐僧經歷七七四十九難取得西經。又或者是我們闖過文憑試的洗禮;乃至得到一次師長的嘉許。如此,人生才有回顧的樂趣。把它說得抽象一點,就是每一次值得自豪的經歷是那轉軸的表面上密密麻麻、凹凸不平的音符,轉動起來才有精彩的樂曲。不在乎轉動的快慢,在乎銅片掠過,那清脆動人的音韻。經歷越多,越是耐人尋味。

老伯把抹去音樂盒的木屑,把它遞給我:“這個送你吧!”我雙手接過音樂盒,欣喜萬分,連忙謝過老伯。轉動上鏈的手柄,我熱切地期待著這玩意會發出的聲音。

聽出來了。這也是我後來知道,那時手上的音樂盒,轉動的歌曲是宮崎駿的天空之城。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轉軸停止,一切回顧靜謐。

一切偉大的降生與死亡,只是人間匆匆一下閃光,輕歎人生苦短。道家智慧說到世間萬物都有它不可逾越的自然限制,即是所謂的“命”。人固然受制於命,是故人終有一死。但在曲終之前,我們能做什麼使時間不枉呢?如果要就此展開討論,哪怕也是眾說紛紜,到不如像孔子說: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簡言之,就是年青時奮力學習,考取功名,以某貢獻於社會;老來看破紅塵,隨心所欲,活得自在。生命短暫,我們來不及靜下來細膩,但在匆忙之中,尚有活得快樂的庸智。然而作為一個年青人,對前路充滿希望與拼勁,既然知道人生苦短,那就應當把握現在,豐盛將來。

如今老伯的小店已經不復存在,人去樓空,曲終人散。老伯的音樂盒,是否已經停止來轉動?而我的音樂盒,還是生生不息,持續地奏出樂曲。它有將何時停止?既然不知,則要活在當下,活好當下。



評分:

sir67
見解尚算獨到,能扣緊主題。

*注:印多了一份,隨手給了Miss Lam
Miss Lam49
中段邏輯出現問題。第五段論述不夠具體,無法有效呈現音樂盒和人生的關係。

*然後Miss lam又給予Miss Wo
Miss Wo64

很久沒有見到這些題型的作文,能夠貫穿音樂盒和老人,見解尚算獨到。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祭筆袋文


對於筆,我有自己的感情
我不曾眷顧你的生命
倘若鐘聲一響
我定必執筆奮起,一瀉千里
怒時力透紙背
感時入木三分
用你靈魂的汁液
譜我靈魂的闕歌

傷春悲秋
奈何你不在左右
華燈上,笙歌奏
誰共我消愁?
走筆至此
是我的文章
還是你的奮鬥?
你走,妳走
不要回頭

就像他對小曼說: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談月餅

文章寫於二零一三 年九月


繼開學之後的另一個大日子莫過於是中秋佳節,而吃月餅便是不可或缺的傳統慶節食品。油而不膩、金黃可口的薄皮裹著清甜醇香的蓮蓉餡,一口咬下,發現內有乾坤——兩顆鹹蛋黃。其濃烈是不同層次的口感與味道,蓮蓉餡剛好中和了鹹蛋黃的濃味。這種傳統自中國唐朝便流傳至今,泡一壺淡茶,嘗一口雙黃白蓮蓉,賞一輪圓月,這是中秋必做的樂事。

但不知什麽時候,一種叫冰皮月餅的東西誕生。其不多不少改變了我們的中秋吃普通月餅的習俗。起初人們懷著好奇之心吃起了冰皮月餅來,如今已經成為中秋普遍的食物。而且連年銷量可觀,很多做傳統月餅的店鋪都做起冰皮月餅來。近年來又以“飛甩老套”、“悶蛋拜拜”的口號做鋪天蓋地的宣傳。現在看來月餅市場已經展開了傳統月餅和冰皮月餅的銷量戰,略有平分秋色的感覺。

論涵養、論歷史文化,冰皮當然不是傳統月餅的對手。而後者所遜色的正是其創新性。現時皮月餅最大的賣點就是口味,什麽藍莓、朱古力、燕窩、奶黃、抹茶、榴槤等成為了餡料,而且每年中秋都有革新的口味誕生,剛好滿足了人們對新鮮感的追求。而香港市面上普遍的傳統月餅據我觀察離不開什麽雙單黃白蓮蓉、五仁、單雙黃豆沙、黑芝麻、火腿等寥寥可數的口味可挑剔。而較少有具地方特色的月餅售賣,如廣、蘇、京、滇四大以地方區分的月餅。實質上,傳統月餅的多樣性並不遜色于冰皮,例如有潮式、徽式、秦式等不同做法的月餅;按餡料區分又有玫瑰、肉鬆、冰糖、桂花、梅乾等多種口味選擇;外皮又可分為奶油皮、酥皮和漿皮等。而且傳統月餅的餡料和味道也在不斷演變,除了保留原有的特色,還不時帶給食眾新鮮感,只是我們不去發掘而已。而往往商家只是會發展門路較好的冰皮月餅市場,而不去開拓傳統月餅的新路向。

冰皮月餅是傳統月餅演變出來的產物,上文提到其某些宣傳手法建基於於“擺脫傳統”的一觀念,像是和傳統月餅站在了對立面。製造商站在催谷銷路的層面上作出這樣的宣傳是理所當然。但在晚輩看來,“擺脫傳統”是不太可取的。傳統月餅所象徵的意義是中國人的情意結,每到中秋,人月兩團圓,一家人齊整開懷得在中秋節吃一頓晚飯是老一輩所訂立的傳統觀念。而傳統月餅設計也帶有團圓的象徵意思,如雙黃白蓮蓉的雙黃不就正好使人意會到人月兩團圓嗎?又如五仁月餅象徵著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仁、義、禮、智、信。而傳統月餅比較大,較少會一人獨佔一個,包裝里常備有小刀方便切割,其實同樣展現了分享的美德。一家人平分一個月餅,泡一壺濃茶,樂也融融。此等種種,都是冰皮月餅不可取締的。

我更認為傳統月餅和冰皮月餅實則上象徵了兩個不同的時代,一個是重視傳統,重視禮節涵養,思想保守、精益求精的時代;一個是象徵創新、開放、潮流及不甘於現狀的大無畏時代。兩股時代的洪流在新舊月餅文化中立竿見影,隨洪流並進的年輕人,便是洪流中燦爛的浪花。愿這篇小文能令你在吃月餅時,有一番新的體會。


最後,預祝大家中秋節快樂,人月兩團圓。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九月雜記

        在之前,是個很長的故事,我說你也不會聽。在此之後,也是個很長的故事,請我娓娓道來。

        這些成長的故事風格都一樣,在和平的世代里,伊始都是七彩絢爛。那是從無數個臂彎晃大的孩子,那是聽著外婆哼著走音的民謠入睡的孩子。我至今仍然記得第一次綁鞋帶的喜悅,那時怎麼會有閒情逸致想到這個簡單的動作會聯繫了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今天的我,和大多數的你一樣,已從青春的騷動中回過神來。某一刻你突然意識到你不再是孩子,曾經要撒嬌的不能再撒嬌,曾經要嚎哭的不能再嚎哭。你不叫這是長大,只肯勉強地說成熟了一些。然而,至少遇到挫折時我不會再淚盈滿眶,而是硬朗地暗忖一句"有意思";至少在收到那駭人的成績單後不會世界末日似的抓狂,而是從容地閉目凝神。那是你主動的成長,對事物的感悟和以前截然不同。我曾經頑固地反抗,頑固地用稚氣的眼光與態度看待生活。直至那一刻無意發現母親鎖眉時的額頭多了半條皺紋,直至那一刻想起父親染髮的次數多了,直至你被人謾罵不再無忌地憤怒。莫不在告訴你你成長了,他們老了。 那一瞬間,時間由虛無變得具體有形,催促著你接受現實。這是被動的成長。你也不叫這是長大,只是說懂得見微知著妄圖竭力阻止時間,卻又抽刀斷水水更流。

        所謂的長大,我看和年齡沒有關係,而在於對生活的感悟。一路走來,其中我感覺最深的是對自己的態度。孩提之時,我絕不會思考過去與未來,因為活著而活著。餓了就哭,樂了就笑,把心裡的情感表露無遺,最自然坦率地活著。我背過唐詩,也背過孔子,牙牙學語,咬字不清,一無所知。唯獨這一句我很早就知道釋義:十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如今釋義慢慢成為了體會:對自己人生負責。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of your life 一句擲地有聲。梁啟超說過責任,在他的前提上,則我認為天下間最大要盡的責任莫過於對自己人生負責。這種負責,超越了時間空間,就如孫中山所言:“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今日負明天的責。貫穿過去現在與將來,一脈相承。刻下,我又想起了那一句:將來的你,一定會感激現在拼命的自己。

        如果伊始是絢爛,盡頭處會否也鶯飛草長?我第一次綁鞋帶是兩雙手,然後是一雙手,最後或許是別人的手。不是每一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對未來的無知恰是你拒絕長大的理由。勤奮的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對於時間產生恐懼,既然無法抵擋,那只能把握現在了。這樣說來,把握現在實際上不是什麼正面的激勵說話,而僅僅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在結局來臨之前,起碼你能風流一時。以前蘇校長的一句:“昨日已逝,明日是迷”活好現在也便是對未來最大的餽贈。


       在此之後,將會是個很長的故事,用時間作為我的引子,待我說一次。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你必須要學會辯論


整理舊文章之際,發現了這一篇中四時候寫下的文章,題為《你必須要學會辯論》。我只是一個“玩過辯論的人”,然而我相信辯論帶給同學的影響是長遠的,我指的不是DSE,而是人生。全文如下:

隨著政改諮詢的展開,對於提名方法的討論可說是激辯連場。有人堅守原則,論證提名方法必須符合基本法。但也有人引經據典,力陳基本法規定的提委會如何漠視民主;有人堅持全民提名,但也有人駁斥其可行性太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最後普選何去何從?撇除箇中種種政治因素與陰謀,普選方法的採納還要看誰說得公道,誰說得有理,誰的論述能令民心向背。然而在普選由提出、改進以致落實,都歸功於無數次理據十足的辯論。無論是普選這些決定社會潮流的大事,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角之爭,要解決分歧,你必須要學會辯論。

    辯論是什麽?辯論是一門結合語文、通識、說話技巧和邏輯思維的學問。口語辯論更是一種結合聲線、語調、眼神及肢體語言的藝術。在現實中,辯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人們普遍誤解了辯論形同罵架,實際上兩者最大區別在前者基於禮貌與道理,而後者則無。辯論不一定需要實質的場地、評審與觀眾。當兩種或多種觀點有所牴牾,人們自然會以辯論以謀求共識。某種意義來說,社會就是你的觀眾,普世價值就是評審的標準。

辯論是一種社會生存工具。每次美國總統大選前,候選人必舉行一場電視辯論。民主、共和兩黨在辯論前會動員全黨做大量民調、尋找對手的政綱漏洞及翻查大量研究以支持自己的施政方針。為何一場辯論要如此大費周章?因為一場唇槍舌戰的電視辯論足以決定下一任的美國總統。更有人笑言成王敗寇就此一場辯論。這可見辯論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美國總統候選人在臺上巧舌如簧、各不相讓,為的就是成就自己。一個辯技了得的人,往往能夠在受到別人質疑、辱駡及挑戰自己觀點的時候舉一反三,捍衛自尊,從而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展現強者的風範。他或是領袖的人選,或是社會中的主導者。反之一個不懂得辯論的人,只會在受到挑戰時任人魚肉,一蹶不振。或成為政治的盲流,或淪為他人名成利就的踏腳石。連自尊都不能捍衛,談何改變命運?是故你必須要學會辯論,爲了捍衛尊嚴,爲了保護自己,更爲了在複雜的社會中生存。

辯論是現代人類文明的彰顯。未有語言與文字的原始時代,人們決定是非對錯只有一個方法——殺戮。謂“君子動口不動手”,當人類認清將紛爭訴諸暴力無異於禽獸、無助於解決問題後,非暴力的理性辯論應運而生,成為解決分歧的不二之法。法院上,控辯雙方辭鋒相對,用“舌頭”而非“拳頭”講道理,正體現了人類由暴力變成文明的轉化,辯論成了其中的催化劑。“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這一句至理名言,道出了一個現代公民社會應有的基礎,而這一基礎正正能夠在辯論場上得以體現。辯論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多種意見的大融匯。它賦予每一個人發言的權利和聆聽的責任。發達的民主國家允許議員就法案進行辯論,甚至允許平民與至高無上的當權者在公堂上講道理。正正是人類文明進步及社會公義的彰顯。反觀一個只有一種主流意見、沒有辯論可言的獨裁國家,是一個墮落沉淪的社會,可見於今天的北韓及昔日的文革大陸。因此,爲了體現社會公義,爲了保護自身公民的權利,你必須要學會辯論。

人們在做每一個抉擇之前,必會衡量其利弊。辯論正正是整理絮亂的論點的最佳方法。筆者曾聽說一些公司的管理層在作某一個商業決定的時候,會將員工分開“支持決定”和“反對決定”兩組,讓他們在會議上進行辯論。管理層除了能觀賞一場精彩的辯論外,還能從中獲得明智的決定。實際上,我們大腦經常會自我辯論,就自己將要作出的行為進行分析,量其後果,度其優劣,再決定是否採取行動。這賦予我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每當你投票意向把持不定的時候。大腦便會進行辯論,以量度和比較候選人的政治理念與政綱,最後說服你應該投票給哪個候選人。每每遇到難以抉擇的難題時,不妨列出正反的觀點,再綜合、消化,在腦中演練數場辯論,問題或許會迎刃而解。

無可避免的是,有人將辯論變成政治化妝,蠱惑人心;有人將辯論化為攻擊他人的工具,作奸犯科。有人因為辯論而平步青雲;有人因為辯論而身敗名裂。所以在辯論之前,你務必要審時度勢,不要視辯論為挑戰權貴的利刃,而是保護自己的強盾。遺憾的是,在現實中辯論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正反雙方持有不同的身份與背景。在不公平的情況下,哪怕你理據再充足、辯技再了得,也免不了落敗。不過在落敗之前,你起碼能夠彰顯自己的公義,維護自己的尊嚴,展現雄辯的風度,以氣宇軒昂之勢,敗一場漂亮的仗!


所以,你必須要學會辯論。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端午雜記


人生一大遺憾就是
有感而不能抒懷
有情而沒有筆墨

成長是
來回走過故地
某天在某轉角處回眸
你帶著失落地微笑

出生
以哭對笑
嚎叫勝於萬言

死亡是
匆忙走一回
撒下一束花

迷惘是
更上一層樓
然後霧裡開花

鯉魚門分明而柔軟的波浪
驅逐著尋夢者
回家睡覺

你烽火戲諸侯
誰說一定換到她莞爾一笑?
你投河自盡
誰說一定天下太平?

一失足成千古恨
回頭已是百年人
我怎敢犯錯?

你不從錯誤中學習
只是從痛苦中找到解脫

每天凝視飛鵝山的威嚴與蒼白
從一樓到五樓
這才是真正的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無力感是
年齡成正比
我將要失去引力之際
又是那些虛無縹緲的動人說話
把我拉回來

我的剛愎自用
奈何它已經失去根基
越接近死線

越發現目標遙遠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回憶中的GTA

GTA5雷聲大得前所未有,我無比雀躍地等待到他下載完畢、解壓縮完畢、雙擊進入遊戲。載入遊戲時兩眼發亮,好像小孩期待著母親手中的糖果,好像綠葉期待著光。在一個煞那,我清楚地記起許多年前,我坐著大頭仔熒幕前,和今天一樣,熱切焦急的心情如同熱鍋中的沸水,一碰即瀉。那一年,是R星的成名作誕生的一年,那一部GTA叫做"罪惡之城"

那時我還是小學生,有天據說某位同學家安裝了這個遊戲,數十名小夥伴放學後直奔其家。十幾雙眼睛盯著一個帶點模糊與笨拙的熒幕,心中有說不出的興奮。他,穿著一件藍色的斑點衫,悠然地走了出來。其中一個同學坐鎮中央負責控制,一個負責按作弊碼,其餘的在旁作軍師。"打他! 別讓他跑了!""快補血!""弄支圓筒槍出來(後來才知道那叫加特林機槍)" "要坦克! 你能不能打快一點!"......你一言我一語,在槍聲與尖叫中度過了悠閒的午後。以後的每個週末,一群男孩子總會到某個同學家大開殺戒,樂此不彼。

罪惡之城的餘影未散,R星迎來了它的巔峰之作: 聖安地列斯 SA (我至今都認為它是GTA系列最好玩的)。那些年,我還是小學生,但已經和昔日罪惡之城的摯友分隔兩地,有時間才用聊天軟件交談。每次回去,大夥總還是要去某個同學家一聚,雖然沒有以前多人個人逼在一間房子的熱鬧,但遊玩時仍然少不了同伴在旁。熒幕扁了許多、清晰了許多。期待地進入遊戲,其又多了健身、吃披薩、組織幫派的一些個人化特色。每當主角被殺,每個不約而同發出一聲慘叫。笑聲與慘叫聲,滿盈於室。

2008年,GTA4以神作之名橫空降世,又過了許久我才有機會在pc暢玩。一位老同學及GTA死硬粉絲傳來信息問下載了沒有,我說下載了,反問他什麼時候來玩,之後就沒有下文了。但那一段時間還是經常和他線上討論GTA,如何玩轉物理效果啊,如何去搶飛機啊之類的。其它的戰友大概也沒有再追下去,有是因為配置要求太大,有的是不感興趣,有的是忙得不可開交。還有的,大概是聯絡不上了。沒有吶喊助威,孤軍上路,添上一份瀟灑與寂寥。對於GTA4,我曾經的感覺是討厭它陰暗、灰濛濛的色調。現在想起,又好像不是因為遊戲本身的設定。

回過神來,它已經載入完畢。原來所有的雀躍都只是源自無盡的期待,等待的終結也意味著某些情感的死亡。

精緻的畫質,躍進的物理效果確實讓人為之讚歎。然則我覺得這個GTA陌生得很。竟然沒有作弊碼、車子弄翻了竟然可以自己翻回來、血條竟然自己能夠恢復……刻下,我覺得它乏然無味。電腦運行快了、鼠標鍵盤變無線了、遊戲感受強了,卻不及那些十人逼在熒幕前,吹著風扇,赤著肩膀,唾沫橫飛的歲月。我方強烈地感受到遊戲的好玩與否,也並非全然是遊戲本身。

我肯定此刻在某個房間裡,聚了一群初玩GTA的黃毛小子,驚歎著GTA的畫質與自由,就如我們當年一樣。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2015 DSE 中文作文題三 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




(*文章寫於四月二日,未有參考任何指引,故寫作方向、手法及評論不一定正確,勿過分認真。)


題目:在現今的學習生活中,你是否同意“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試談談你的看法。

萬世師表孔子教育他的門生:"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中國古代,特別是紙張未被發明的春秋戰國,知識的傳遞是堪比赤手攀壁,靠的是笨重的竹簡與石刻。加之以交通落後,戰亂四起,莘莘學子難以獲取知識。故古人廣結八方客,以求在其口中獲知各地資訊,切磋學問,增益見識,以文會友。所謂"無友不如己者"、"見賢思齊焉",盡顯古人擇友待友之道,也側面反映了古人對朋友的重視。故古人視友為師,無友則寡聞。可是於現今社會中,獨學無友,卻不一定孤陋寡聞。

資訊傳遞方式的改變,使人足不出戶,也能通曉天下事。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瞬息萬變的世界,學習的方式不再依賴於“口傳”,而是各種媒體的大融匯。在網絡搜尋器鍵入你的疑問,詳細的解答在毫秒間呈現於你眼前;線上學習軟件市場越催蓬勃,安坐家中也能專研課題;電視科普、文化節目可謂琳瑯滿目,時事資訊秒速可達,方寸之間,帶你遊歷世界。加之以紙張印刷早已經普及,學習知識彈指可及。在這樣的信息年代,朋友不再是成就學問的必要條件。沒有朋友,你依然可以遨遊知識的宇宙;沒有朋友,你依然能夠在方便可達的文字中暢泳。科技進步把我們帶到了學習的新一個層面,從古代“講學”、“口傳”的側重“人教”的學習模式演變成了如今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是故朋友的有無,對知識的吸收影響不大,遑論孤陋寡聞。

再者,現代學習講求個人化、專門化,朋友的有無不再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古時人們學業路途單一,由鄉試到縣試,再到高中狀元,所學知識較為單一,離不開聖賢之說、創作文章或是宋代罕有的評論時弊。故古時讀書人聚在一起,談論課題離不開上述數項,在有範圍的文字中互相切磋,確實能夠裨補闕漏,增廣見識。然而,現代學習的專門化,使致各個學科的知識能夠變得獨立、深入。故不同範疇的現代讀書人聚在一起,難以互相交流所學。一個精通微積分的數學博士難以在言談交流間教會一個熟讀古詩文的學生微積分的奧秘;一個專攻土木工程的人也難以向心理學教授解釋圓周運動。但所謂“學不在多,貴在能精。”,這樣的交流都是水過鴨背的泛讀,不是實學,對增廣見聞之作用微乎其微。反而耐住寂寞,自己苦心專研,安靜地從書本吸收更多自己範疇的資訊,更能擴闊自己的知識領域。故獨學無友,或許已經成為現代學習的某種必然,其不造成孤陋寡聞。

王亞楠自幼酷愛讀書,三更不睡,把和朋友交際的時間用作讀書,成就了中國一代經濟學家;愛迪生鐘愛科學實驗,朋友造訪也將人拒之門外,待到實驗完成方會友人,這種孜孜不倦,專心致志的學習成就了一代發明大王。由此可見,在現代學習中,朋友不是成就學問的必要條件,它的角色在於輔助鑄造更好的人格。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朋友作為學習的對象,以提升自我人格,訓練自身待人接物技巧,恰是朋友的作用。愛迪生也曾言:“友誼能夠使喜悅倍增,分擔煩惱。”此也便是朋友的另一個作用。失落時給予你勇氣再創高峰,成功時給你鼓勵再下一城,這是朋友間互相扶持的體現。若你是一艘遠洋的帆船,朋友便是吹向目的地的風,它不會是你知識的泉源,卻能助你更快到達目的地。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這句聖賢警句或只適用於古人,用作形容現代學習則不盡準確。有鑒於學習模式與時並進,朋友不再是獲取新知識的主要途徑,而是給予你更多動力強風。然則具好學的態度、堅韌不拔之志,才是成就學問,避免孤陋寡聞的重要條件。




61分 +2分(錯別字) by Miss Lam

短評:

立場尚算清晰。文辭大致簡潔,第三段說服力較弱,整體亦屬中上之作。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講故事的外婆

(*本文載於觀中文賞)


        自外婆能夠控制口部的肌肉,她一直都在重複說一件事情。她說那一天她忘記了祭天神,忘了上黃酒,現在弄成這樣是老天的懲罰。話畢,她僵硬的臉又披上了愁帳。

外婆目不識丁,是個典型的文盲。然而她的數口伶俐,記憶力特強,一家老小的生辰、紅事白事都倒背如流。她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農村,是那些歷史上混亂的年代。由童年到壯年,挨過戰爭、飢餓、批鬥與種種生活上的艱辛,終換來一頭白髮與中了風後的半癱瘓。


        中風後,外婆說話像是滿口塞滿了菱角,口齒不清。每當有人來探望她,她總是吃力地扯動臉部的肌肉,含糊地說起話來。由於患有嚴重耳聾的緣故,她幾乎聽不到外界的聒吵、聽不進子女的囑咐,溝通也漸少了。我坐在外婆的床邊,她生怕悶著了這個孫,便又開始吐出些故事出來。


        外婆說,當年她只有七八歲。她的村子硝煙四起,機槍與榴彈炮那嚇人的噪音響徹天際。她的母親握實她的小手,一路往西邊逃走。她說有次鬼子闖進她的家裡,母親把她按在地上,她眼前一黑,之後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她說她看見她的鄰居躲進了禾稈草堆,然後見那白刀子插了進去,紅刀子出了來;她說她二舅的屋子被炸碎;她說她的朋友都慌亂地散去。這是她滄桑的童年,都說聞著硝煙長大的孩子都特別勇敢,我想外婆如是。每說到這裡,外婆的語氣帶著不忿,眼裡卻流露出柔弱。


        外婆又說,當年她是個胸懷大志女青年。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但天天總會有人在村口的榕樹下講“毛語錄”,她說這是她讀書的日子。然後她咧起嘴巴,哼出了些和時代脫節的句子:“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她告訴我,別人批鬥時,她和其他閨女都不敢踮腳眺望,只聽得那人聲鼎沸,裡面夾雜著她不懂得的詞彙。她說她最害怕的是看見臺上有自己熟悉的親戚。“不說了,不說了,你都不懂。”她總是這樣子結尾。


        外婆再說,那是她第一次搬到城裡住,所有東西都是新鮮的。燈紅酒綠、寶馬香車、百味分陳。車水馬龍的市集,阡陌交錯的公路,她看得繚亂。“那時候是我把你供大的,連我膝蓋都不到的一個娃,見著馬尾的女人都叫媽,我說,你媽只有一個!”說著她便笑了,笑得連眼睛都躲進眼皮裡。我當然不記得外婆怎樣把握供大,但母親曾說過那時的外婆經常追著我跑。


        我每次探望外婆,她總得把這些故事說完才肯放我走。隨著年紀的增大,她所憶的故事越來越少,說話開始斷斷續續。在每一個沉默的瞬間,黃昏的橙光打在她滿佈皺紋的臉龐,回歸靜謐的空氣,顯得她是如此安詳,恍如一部時代的序曲,走過風雨飄搖的歲月,眼裡的戾氣早已化成溫柔的淚液。這一股肅靜使我無言。

      “你媽只有一個。”她又說了。是的,我媽只有一個,我外婆也只有一個。

      “以前供你的時候,我在床邊給你講故事,你在床裡撒尿!”她又說了。我真想跟她說,這一次,和我講田野與城市故事的仍是你,只是我在床邊,而你在床裡。